近期,由美国主导的会议在华盛顿举行,日本、印度和澳大利亚三国的外交部长与会。会议结束后,四国达成了一项重要共识——共同推进稀土产业合作。以此为基石,印太稀土联盟正式成立。同时,中国也作出了自29年以来的一个重要决策。
7月1日,今年的第二次“四方安全对话”在华盛顿召开,美国、印度、日本和澳大利亚四国外长共同启动了“四方关键矿产倡议”。
原本,“四方安全对话”(Quad)是一个以安全为主题的框架。
然而,在此次会议中,议题发生了转变。
会议的焦点转移到了关键矿产资源的获取以及供应链的稳定性,特别是稀土资源的获取。
美国国务卿鲁比奥在会上强调,需要建立一个多元化的全球关键矿产供应链体系。
这番话的隐含意思是,旨在减少对中国的依赖。
日本、印度和澳大利亚三国对此作出响应,但他们的立场并不完全统一。
值得注意的是,这个平台的建立并非易事。
日本与美国在经贸协商过程中频繁出现矛盾。
在争取实现零关税的协议过程中,日本代表团四次前往美国进行谈判,但始终在农产品市场问题上遭遇阻碍。
美国政府坚持“对等关税”原则,而日本则倾向于整体解决方案。
2025年6月29日和30日,特朗普在短短48小时内两次公开批评日本,明确指出美日贸易存在“不公平”现象,并以日本拒绝进口美国大米等商品为由,威胁对日本实施新的关税措施。
日本坚决表示,在关税谈判中不会以损害农业为前提,与美国的对话面临诸多挑战。
印度虽然合作意愿相对较强,但依然保留了一定的灵活性。
印度曾对中国的钢铁产品实施12%的临时关税,同时在乳制品和农业等领域,鉴于自身利益,印度会设定自己的底线,不会无条件地支持美国。
这亦是美国试图在7月9日前与印度达成一定协议的原因之一。
澳大利亚表面上与美国关系稳定,但五角大楼在六月放出消息,暗示美国可能退出奥库斯协议,尽管澳大利亚没有明确表态,但其与中国之间的互动却日益频繁。
简而言之,这四个国家虽然一同亮相,但各自心中所想不尽相同。
美国一方面在构建联盟,另一方面敦促中国放宽稀土出口限制。
稀土资源对美国而言,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痛点。
特别是在军事工业领域,据称F-35战斗机的87%稀土供应依赖于中国,而弗吉尼亚级核潜艇、阿利·伯克级驱逐舰等武器系统的制造也离不开稀土。
特朗普政府深知,美国对中国的稀土供应依赖并非短期内可以改变的。
因此,在建立联盟的同时,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持续向中国施压,要求放宽稀土出口限制。
他明确表示,期望中国“履行协议”,将稀土对美出口量恢复至2025年4月初的水平。
尽管这听起来像是鼓励,但实际上更像是施加压力。
当前,我国立场坚定。
商务部再次强调,我国对稀土的管理遵循《矿产资源法》等国内法律法规以及国家安全需求,并非针对特定国家,而是遵循国际惯例的谨慎举措。
我国始终坚持,关键资源政策应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推动国际合作,而非在单方面的压力下进行修改。
贝森特的催促很快与另一则美国国会消息相碰撞。
共和党参议员格雷厄姆在国会提出一项法案,提议对购买俄罗斯石油的国家征收500%的惩罚性关税。
尽管该提案尚未经过投票,但它却特别提及了中国和印度,而对欧盟却未提一字,这显然是一种双重标准的表现。
俄罗斯方面直接讽刺格雷厄姆是“恐俄症候群”发作,并暗示他所提出的威胁根本无法实现。
中国方面表示,不会与他们的无理取闹同流合污。
商务部多次重申,中国在关键资源管理上拥有完全的自主权,政策的调整将始终贯彻“公开、透明、可预测”的原则。
至于来自外部的压力,中方立场明确且坚定——合作必须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之上,任何形式的单边压力都无法动摇中国依法进行治理的决心。
法律革新与血液更新:沉寂29年的“根本法则”迎来全新变革
众所周知,西方国家意图在稀土产业中形成统一阵线,以对抗中国的意图已不再是秘密
改革法律只是进程中的一环。
近期,中国稀土集团亦完成了高层管理人员的调整。
包括总经理、副总经理及三位非独立董事在内的关键职位均发生了变动。
新上任的管理团队普遍较年轻,且在国际领域具备更高的专业性,这一变化标志着中国稀土集团即将实施战略性的转型。未来,中国在民用和军事领域的两条发展路径将更加清晰划分,民用领域的审批决策将由集团专业负责。
除了明确民用与军用的界限,出口业务也将更加注重规范化、安全性和风险评估。
这并非简单的战术调整,而是一项深远的战略布局。
中国反制策略升级:从稀土到钢铁,全面反击美西方“组合拳”
在应对美西方国家的策略上,中国并未仅限于稀土领域。
近年来,美西方国家注意到中国立场日益强硬,面对挑战时,中国采取了反制措施,让他们感到不适应。随之,“中国威胁论”的论调在西方世界逐渐升温。
中国显然不会就此妥协。
2023年6月30日,中国商务部宣布,自2025年7月1日起,将延续对源自欧盟、英国、韩国和印尼的不锈钢钢坯及热轧板卷的反倾销税,为期五年。
反倾销税率之高引人注目:
欧盟与英国企业将统一征收43%;
印尼企业征收20.2%;
韩国部分企业面临高达103.1%的税率。
公告中强调的“继续征收”一词,表明这是一项持续的政策,而非临时的应对措施。
为何这些国家受到特别关注?
原因在于,近几个月来,这些国家在与美国进行谈判时,多次试图通过放弃中国市场来换取美国关税的豁免。
英国便是其中的一个典型案例。
为了成为美国钢铁关税豁免的受益者,英国选择与中国保持距离。
韩国则是在推动与美国之间的“互惠协议”的同时,与中国企业的合作屡遭挫折。
至于印尼,情况更为复杂。
印尼一方面与中国在镍产业上进行合作,另一方面又与美国共同推进关键矿产项目,这显然不符合“中立”的立场。
因此,中方采取了明确且制度化的应对措施:不仅针对稀土,钢铁领域也将实施反制措施。
表面上看,这是一场关于供应链的竞争,但其根本是关于规则制定权的较量。
从华盛顿会议的召开到中国修订法律,这些事件表面上似乎是资源供应问题。
然而,实际上它们反映了产业链和规则的争夺。
美国试图通过建立联盟,构建一个“去中国化”的资源网络。
然而,产业链的构建并非如同搭建帐篷那样简单。
日本缺乏提炼技术,印度缺乏基础设施,澳大利亚的资金也有限。
即便能够搭建起平台,产业流程如何协调,成本由谁承担,这些问题仍然悬而未决。
中国则着重于将制度规则深化细化。
修订后的《矿产资源法》将“确保国家矿产资源安全”作为立法的根本目标,并通过法律设定了明确的底线。
同时,中国与中亚、非洲资源国展开深入合作,构建了“外部供应—国内冶炼—市场分配”的完整闭环体系。
美国试图重新塑造全球稀土产业的布局,然而,真正拥有规则制定主导权的,并非声音最响亮者,而是行动最为稳健者。
四国外长仅用一个上午的时间便宣布了联盟的成立。
中国仅实施了两个举措:修订了一部期盼了29年的法律,并更换了负责产业管理的官员团队。
中国在面对国际事务时,始终展现出克制与坚定的态度。
在资源分布日益紧张的国际环境中,争夺的不仅仅是稀土资源,更关乎规则、主导权以及长期的稳定。
你可以组建你的联盟,而我将完善我的制度。
未来尚有无限可能,这四个国家究竟能够创造出何种局面,很快便会揭晓。
暂无评论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