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月1日,东京见证了美日印澳“四边机制”外长会议的落幕,其联合声明简洁有力,直指中国,明确要求不得干涉东海,不得侵犯南海。然而,就在联合声明热度未减之际,美军“华盛顿”号航母便驶入南海,行动如同预先编排,毫无破绽。
此次四国外长会议并非例行公事。7月1日在东京结束后,他们发布的联合声明明确指出,东海和南海的现状不应通过“单方面行动”来改变,显然是对中国近年来在海上活动的一种直接回应。在东海,中日钓鱼岛争端已非新话题;而在南海,中国在岛礁建设上亦未停歇。此次四国联合发声,语气强硬,似乎在向中国划设一条明确的红线。
联合声明发布后不久,“华盛顿”号航母便公开进入南海,这艘核动力航母携带着整个打击群,显然不是单纯观光。如此精准的时间选择,不禁让人怀疑这背后是否有一场早已编排好的戏码。美军声称这是“例行巡航”,旨在维护“航行自由”,但明眼人都能看出,这是在为联合声明背书,同时也是一场肌肉秀。
所谓“四边机制”,表面上是在谈论“自由开放的印太”,实则矛头直指中国。美国积极拉拢盟友以围堵中国,日本因领土问题与中国有分歧,乐于借机煽风点火;印度在与中国的边境问题上存在摩擦,也想借此提升自己的存在感;澳大利亚虽然距离较远,但长期充当美国的小弟,乐于随声附和。尽管各有心思,但他们的目标却是一致的:对中国施加压力。
联合声明中点名中国并非首次。过去几年,这些国家在东海、南海问题上多次发声。在东海,日本经常利用钓鱼岛问题做文章,背后有美国撑腰,显得底气十足。而在南海,美国频繁派遣军舰巡逻,并与其他国家举行联合军演。此次“华盛顿”号航母的出现,无疑又将声势推至高潮。
面对四国的指责,中国并未退缩。外交部迅速回应,称“四边机制”是搞“小圈子”,破坏地区和平,并强调中国在东海、南海的行动是正当合法的。在钓鱼岛问题上,中国一直主张其为固有领土;在南海岛礁建设上,官方解释称是为了维护主权和海上安全。面对指责,中国选择继续在南海巡航,展现出“你可以说,我继续做”的坚定态度。审视美国此举。派遣航母进入南海,时机选择得相当巧妙。联合声明发布后,航母便抵达现场,这显然并非“例行巡航”,而是与声明相呼应,对中国施加压力。美军在南海的行动并非孤立,背后有一套完整的战略布局。从奥巴马的“亚太再平衡”到特朗普的“印太战略”,再到拜登继续推动“四边机制”,美国的目标始终未变:遏制中国的崛起。航母的到来,一方面是给盟友壮胆,另一方面是警告中国不要越界。
然而,这场博弈并非由四国决定。东盟国家就在旁边观望,他们不想明显站队。印尼、马来西亚等国家与中国经济联系紧密,即便美国再怎么拉拢,他们也不会轻易与中国翻脸。菲律宾虽然与美国关系亲近,但国内也有声音认为与中国对抗并无益处。东盟的态度将直接影响南海局势的发展。
在国际社会方面,反应同样微妙。俄罗斯肯定会站在中国一边,早已对美国不满。欧盟国家大多保持中立,不愿过于卷入。中东、非洲等地根本不关心东海、南海的问题,他们的注意力都在自己国内。联合国也没有大的动作,因为这种地缘争端,没有人愿意站出来充当裁判。
总之,这场对峙是大国博弈的一个缩影。美日印澳试图联手压制中国,而中国则坚决反击,双方都不愿让步。东海、南海的风波短期内难以平息。但从长远来看,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。中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都在不断增强,即便四国联合,也无法阻挡这一趋势。反之,如果美国坚决要长期对抗,亚太地区的和平日子可能会受到影响。
还有一个问题值得思考。这次四国如此高调,是否有些虚张声势?声明虽然喊得响亮,航母开得迅速,但真要动手,谁敢先出头?中国并非小国,背后还有俄罗斯等盟友的支持。美国虽然军力强大,但也不想真正开战,因为经济上与中国紧密相连,战争对任何一方都没有好处。这场对峙看似热闹,实际上可能只是虚张声势。
最后,从普通人的角度来看,这事儿让人感到无奈。大国之间的斗争,让小国和普通人跟着遭殃。海上局势不稳定,渔民和商船的日子都不好过。虽然新闻中天天喊着“航行自由”,但真正自由的又有多少?这种博弈,赢家难以预测,但肯定会有输家,那就是离争端最近的小国和普通人。
暂无评论内容